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安全有效锻炼?需要氧气吗?

科学研究表明,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,可以促进健康恢复,同时促进内啡肽的释放,使人感到身心愉悦,提高生活质量。

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多重益处——

1,改善心脏功能

研究发现,心脏康复运动可以为心肌建立额外的能量运输通道,提高心肌供氧能力,有效促进心脏功能的改善。

2、降低血脂、血压

运动能明显降低血脂含量,改变血脂质量,有效预防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,预防斑块形成和脱落引起的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。同时,运动还能使安静时脉搏减慢、血压降低,有利于控制血压。

3、促进新陈代谢

运动能促使大量毛细血管的开通,加速血液和组织液的交换,加速新陈代谢水平,增强能量物质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能力。

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重视康复运动

1、遵医嘱

运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运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,应立即停止,必要时应立即就医。从低强度开始锻炼,效果一般需6周才能显现,1至2个月后,到医院复查,重新评估运动效果,以便医生及时改进运动处方。

2、强度适中

适当的运动强度是指运动时呼吸顺畅、少量出汗、语言交流正常的强度。如果出现气短、言语不连贯等情况,则表明运动强度过大。强度过大会使肌肉释放乳酸进入血液,增加心脏负荷,不但降低运动效果,还容易导致受伤。

3、宜早不宜迟

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,上午6-9点被认为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。因此,最好安排在下午或晚上,此时全身肌肉关节的协调性最强,心率和血压也比较稳定,更适合运动。上午,不仅感官不灵敏,动作协调性较差,心率和血压波动也比较大。

4、下肢优于上肢,全身优于局部 

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应从下肢运动开始,再过渡到上肢运动。上肢运动时血液回流心脏较容易,一旦运动过度,容易导致大量血液回流心脏,增加心脏耗氧量,进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。

同时,全身运动比局部运动更受推崇,因为能更全面地促进肌肉血管的舒张,避免局部血压明显升高,减轻心脏负担,有助于心血管健康。

5、注意氧气

当人体开始运动时,肌肉对氧气的需求急剧上升,以支持增加的能量消耗。轻度活动,如慢走或做家务,可使需氧量增至静息状态的3-5倍;中度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或骑自行车,可使需氧量增至静息状态的7-10倍;高强度运动,如跑步、游泳或举重训练,需氧量可增至静息状态的15倍甚至更多。

对于心血管患者来说,心肺功能受损的情况下,氧气的运输和利用都下降了,如运动时,需氧量进一步增加,更容易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,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。所以,运动前后需要关注血氧饱和度,如果出现缺氧的情况,需要及时补氧,维持体内正常的血氧水平。

市面上运动供氧设备选择有限,氧气瓶、氧气袋虽然可以供氧,但往往存在携带不方便、氧气有限等问题。近年推出的便携式制氧机提供了更灵活的解决方案,不仅可以随身携带,还可以随时供氧,非常适合需要运动供氧的用户。比如Imme便携式制氧机。

MTEHFYAF®系列制氧机,内置电池,整机重量约0.65KG,用户可以轻松携带到户外,随时补充氧气。其出氧量稳定,能迅速为用户提供有效补氧。机器操作简单,无需额外加水加湿,老年人也可以轻松学会一键开关机器。

运动是恢复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。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,选择正确的运动类型至关重要。建议在开始任何锻炼计划之前,务必咨询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,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适宜性。

返回博客